当前位置:南平市林业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全市2022年林业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3-03-23 11:20 来源:南平市林业局 访问量: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全市林业系统齐心协力,现代林业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多项成绩领跑全国。我市林长制工作被国家林草局确认为全国推行林长制工作正向激励市县(全省唯一、全国仅八个),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南平仅两项:生态文明建设、林长制),在2022年全省林长制考评中继续取得名列前三的好成绩,一元碳汇实现跨境(香港)销售,连续两年获评中国绿都年度综合评价前三。二是多个项目争取到位。成功策划实施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2.6亿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4.92亿元)。2022年累计争取中央、省级林业项目资金10.04亿元,列全省各设区市第一,并组织申报2023年省级以上项目资金18.09亿元,为林业历史以来最多,为我们松材线虫攻坚战、松林改造、枯死木清零等各项工作推进赢得主动。三是多块牌子授予我市。我市先后获评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中国竹工机械产业基地、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等国家级名片,成功引进中国竹产业协会竹家居与装饰分会。四是多项做法成为典型。我局代表福建省林业系统在全国森林草原防火暨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典型发言,选送的案例《南平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森林生态银行为例》获第五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三等奖;我市探索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入选国家林草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第三批),顺昌森林生态运营机制及碳汇+”创新项目成功入选《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集(2022)》。五是多个表彰花落林业。省委、省政府表彰我市南平市林业局等5集体17个人为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获评全国林草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个人1名;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1个(政和县林业局)、福建省五一先锋号”1个(松溪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林业局窗口);3集体2个人获评福建林业改革发展20年突出贡献集体(个人)

(一)突出保护优先,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县全面实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林长与相关负责领导分区挂片工作模式,全市共设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398名。2022年共召开市级林长会议5次、林长办主任会议4次、林长制培训班2次,全市各级林长、副林长开展巡林130余次,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工作机制,建立森林资源联合监管执法协作机制,组织开展林长+三长义务植树活动,与法院共建松溪县首个生态司法教育实践基地,与公安局联合开展打击涉松疫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合力保护森林资源。积极融入全省智慧林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林长智慧管理平台,用好无人机、远程监测视频系统等,聘用3408名护林员开展生态巡查,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管护体系。三是严格督促考核。按照国家、省级工作考核制度等,结合南平实际,科学制定2022年考核细则,设置大考核项目、18个考核内容、86个考核指标,实行问题定期通报、任务及时交办、进度动态跟踪等工作模式,对发生重大案件、重大火灾、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等三个重大的严格扣分,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二)突出环带建设,持续筑牢国家公园生态屏障。一是建立联动保护机制。出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资源保护联动工作机制》,围绕防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松材线虫病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等4项重点工作,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带4个县(市、区)及其相关乡镇(街道)加强协作,实现环带区域管理一体化。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推进环带森林资源联动保护工作;市林长办先后召开6次会议,推进机制创新、项目建设等具体工作。二是出台正负面保护清单。为通过环带大圈更好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圈,制定《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保护与发展正面及负面清单》,将环带划分为保护协调区与发展融合区进行管护。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加快建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组织开展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项目,白肩雕、白腿小隼等珍稀鸟类陆续现身。从国家公园成立至今,已发现武夷林蛙、武夷山毛泥甲等17个新种。

(三)突出创新驱动,持续打造林业改革示范样板。一是森林生态银行提质扩面。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推动林业经济效益倍增。目前,已推广至10个县(市、区)和1个省属国有林场,合作经营模式涉及林地面积达9.06万亩,较2021年推广前增长了30倍。二是探索林下空间流转机制。依托森林生态银行,全省率先探索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目前全市共登记存储可利用林下空间面积4.28万亩,完成流转面积1.2万亩,参与流转的企业、专业合作社31家。同时,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创新发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目前全市已发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10份、面积达5172亩,首笔福林·林下经营权贷成功发放贷款20万元。三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深化。联合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林下经营权贷”“林下贷”“竹塑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助力林业产业发展。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绿色金融贷款129笔、金额4.66亿元。与泉州银行南平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南平林业改革发展。

(四)突出增绿添彩,持续扮靓如画青山景观颜值。一是争取项目资金。2022年累计争取到位中央、省级林业项目资金10.04亿元,并组织申报2023年省级以上项目资金18.09亿元。2022年全市国土绿化项目(含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完成67万亩,占年度建设任务66.93万亩的100.1%二是推进绿化美化。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三改技术措施,2022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17.4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30%。在全市开展两高、国省干道等重点区位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果化改造提升行动,今年来已完成改造提升69处、面积14984亩,种植花化彩化果化树种69.4万株。三是强化示范带动。系统集成针阔混交、杉木大径材培育、复层异龄林、松林改造、林下经济等资源培育成果,建立规模500亩以上系统集成森林资源培育综合体”30片,面积2.45万亩。四是提升林业文化。联合闽北日报推出《砥砺前行二十载 南平深化林改再出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周年系列宣传报道,并在学习强国平台同步刊登。落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全市共有8片古树群上榜福建最美古树群,累计12棵古树获评福建树王,为全省最多。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获评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称号。

(五)突出绿色发展,持续做优做强林业产业。一是打响一根竹品牌。2022年建成丰产竹林8.8万亩完成37片丰产竹林示范片留笋养竹工作和10条竹山轨道机示范线建设。用好2022年省级财政竹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4242万元,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二是科学有序发展林业碳汇。扎实开展省级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全市建成高固碳营造林示范林1.02万亩,纳入碳中和林试点面积26.05万亩,预计新增森林植被碳汇量25万吨以上。制定《一元碳汇项目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大力推广 一元碳汇项目,20221214日,顺昌县零碳环保公益基金会通过线上方式分别与中国银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联谊工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一元碳汇购销合同》,一元碳汇实现跨境销售。目前,一元碳汇平台已有10250人次认购7747吨碳汇量,销售资金77.47万元。制定《南平市森林固碳量计量方法学》《南平市碳中和目标下的森林碳汇市场机制及相关制度研究报告》《南平市森林碳汇交易平台设计平台》,不断完善森林碳汇开发工作机制三是做大林下经济规模。大力推广前端有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中端有金融产品支撑、后端有加工企业收购做法,高效益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当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28种,种植面积约10.66万亩。四是特色发展森林康养。以森林人家、森林步道、森林公园载体,鼓励林业大户、村集体利用农村闲置房、山地林缘等资源,科学发展森林康养产业。2022年全市新增省级森林养生城市1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

(六)突出防灾减灾,持续提升森林生态保护水平。一是持续防控松材线虫病疫情。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数次会议部署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市级双林长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布20221号林长令,明确了十条措施,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战。围绕治、防、改,检、封、罚措施,建立三查三导向三防一提升等工作机制,与市纪委联合调研,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环闭合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从疫情监测巡查、疫木清理除治、疫木加工运输、松木采购使用,到疫木检疫执法的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2022年全市清理枯死松树8.57万株、防治性采伐5.82万亩。据2022年秋季普查统计我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面积25.9867万亩,较2021年压缩3.1969万亩。同时,结合国土绿化项目,实施以松树纯林改造为主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现标本兼治2022年完成松林改造提升面积43.11万亩,占省局下达任务数42万亩的102.65%二是联合打击林业违法行为。依托林长+三长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取证鉴定、联合巡查等环节,形成司法与行政执法协作联动新局面。2022年全市已办结林业行政案件241起、刑事案件86起。开展2013年以来森林督查违法案件清零行动,目前已查处整改到位1233件,查处整改到位率达100%,居全省第一。创新实施生态司法模式,达成全国首例碳汇+生态司法,被告人自愿认购一元碳汇替代修复被其破坏的生态环境。三是全面落实森林防火措施。实行四级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市共划分网格2588个,配置护林网格员2998名。在高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与禁火令期间,市本级成立包片蹲点督导组,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四不两直森林防火督导,督促森林防火各项工作落实,全体网格员全员在岗在位,林长制巡护平台在线巡护率达100%。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2022年已完成3832亩。2022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098‰,远低于省规定0.8‰以下。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林业系统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中共南平市委 南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林长制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南委发〔20228号)七个新目标任务,重点实施林业八大工程,一项一项分解落实,一项一项强力推动,一项一项落地见效,强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当好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贡献林业力量,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一)创新机制,全面开展林长制深化行动。充分发挥林长办参谋助手作用,通过三单一函,适时向林长提出巡山护林、调研督导等工作建议。巩固拓展林长+三长”“林长+供电公司等经验,探索发送司法碳购令等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力度,每年定期开展林长业务培训。持续完善和创新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和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巡护监测模式,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整体效能。

(二)严守底线,全面开展生态保护提升行动。以环带为重点,积极策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安全风险隐患分级管控动态监管,紧盯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治理,督促林业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有效防范和减少林业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行网格化管理,采取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宣传教育、巡查管控、隐患治理等多项措施,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积极做好项目可研报告,争取以水灭火项目资金,继续推进生物防火林带、防火视频、望塔等基础设施建设。

联防联控实施环带森林资源保护行动。继续落实环带森林资源保护三防一提升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强化联防联控,严防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松材线虫病,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保护国家公园森林生态安全。对照环带森林保护与发展正面及负面清单,科学开展原生态森林系统保护、林木采伐、造林抚育、森林保护及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工作,有效解决环带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生态体系保护政策研究,认真研究资金投向,策划项目。

(四)群策群力,全面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行动。充分发挥常态化防控机制作用,落实监测报告制度。加大巡查力度,提升除治质量,积极探索无人机监测。按照3月底前实现山上山下两干净的除治要求,联合公安、电力等部门,加强闭环管控,做到三个清零、五个到位。将松林改造提升与森林防火、国土绿化、森林生态银行建设等结合推进,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整合各项林业项目资金,全面完成以环带、两高、国省干道一重山等重点区域松林改造提升任务。

)抢抓林时,全面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充分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大力实施三改技术措施,高质量高标准落实植树造林13.16万亩、森林抚育61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继续开展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果化改造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森林颜值续打造30规模500亩以上森林资源培育示范综合体,全面展示南平林业建设成果。严格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积极申报第三批福建省最美古树群遴选活动。推进秀林环村试点建设,建设乡村森林景观带,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重点突破,全面开展改革发展行动。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专业经营管理优势,推广森林生态银行”“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6月底前,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各完成3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示范点建设,10个县(市、区)完成一县一数库建设;12月底前,10个县(市、区)各新增推广面积1万亩。依托森林生态银行在全市大力推广林下空间流转机制,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2023年力争筛选出林下空间10万亩,发放林下经营权证2万亩。积极做好一元碳汇在全市的推广试行工作,力争早日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备案。

)以特创优,全面开展产业升级行动。推进新一轮丰产竹林培育,加快建设丰产竹林8万亩丰产竹林示范片30片以上竹山单轨运输示范线5条以上。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竹材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区、成品精深加工专业园(企业)三级产业加工体系,推动竹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全力开好中国·武夷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加快推动国际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挂牌落我市。大力推广光泽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力争2023年新建林下经济基地面积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0.5万亩。

借势借力全面开展科技文化培育行动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科研基地等政产学研用平台,用好中国竹产业协会竹家居与装饰分会、福建省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平台,依托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一批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科普研学和自然教育基地,全方位展示我市林业建设成效。积极融入全省智慧林业信息化,实现资源整合、平台共建、数据共享、系统集成。

示范引领,全面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行动。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合作经营模式,加强场外合作造林,突出差异化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将林地储备库纳入绩效考核,着力解决林地储备库欠账面积。加强护林员网格化管理,监督各网格护林员巡护APP上线运行情况,力保巡护率100%和出勤率100%以现代林场建设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场村合作、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措施高标准、高投入、高质量地打造可参观、可学习、可推广的现代国有林场示范综合体支持省属国有林场场部搬迁进城,腾出场部,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


)夯实基础,全面开展要素保障行动。准确把握国家、省上政策扶持方向和资金投入导向,借助武夷山国家公园金字招牌,主动谋划生成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强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开发林业金融产品。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创建林业综合服务组织,提供林业生产经营等综合服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省市重点项目优先保障指标,帮助协调解决建设项目用林问题,并指导基层林业部门做好项目用林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